急件印刷‧少量精緻印刷‧經濟合版印刷‧平價排版設計,俞霖印刷針對不同客戶提供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服務,是您印刷的好夥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你知道嗎?其實台灣印刷術與台灣歷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,台灣在17世紀已接觸鉛合字印刷品
中國近代印刷術可追溯至宋朝沈括在「夢溪筆談」所提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版印刷術,這是世界活字版印刷的起源之一。台灣的印刷術因為不同時期的統治者而有不同的發展,與台灣歷史發展背景息息相關。
由於傳教的緣故,荷蘭人17世紀佔領台灣時,已帶來鉛合金活字印刷品。當時的荷蘭人為了傳教及協助推動政務,以羅馬字拚寫台南一帶原住民所使用的西拉雅語,這些拚寫出來的文字後來被稱為「新港文」。
荷蘭傳教士還編寫了新港文聖經,一開始是將排好的文字送回荷蘭印刷,後來由於需求愈來愈多,據說當時曾經討論過是否要將印刷機送至台灣印刷,可惜當時並未能實現這個想法。
鄭成功在趕走荷蘭人後,帶來的是中國傳統木雕版印刷術,吳祖銘說,目前大英博物館還留有當時明鄭時期的木雕版印刷品-農民曆。台灣民間則保有當時名叫「松雲軒」印製的佛教書籍,距今至少有180年以上的歷史。
台灣第一台鉛活字印刷機
清朝末年,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列強大舉叩關,以武力要求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,開放通商港口及開放宗教禁令,現代印刷術隨著傳教士的腳步之再度進入中國。台灣方面,基督教長老教會湯瑪斯·巴克禮牧師於1880年自英國運了一台印刷機至台灣,並自1884年於台南的聚珍堂開始啟用。
這台遠渡重洋的鉛活字印刷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台現代印刷機,象徵著台灣與現代印刷術接軌的開始。
歷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,不僅在建築及典章制度大規模學習西方制度,同時也承襲了西方印刷術,像是鉛活字印刷、石板印刷以及凹板印刷等。1895年,日本接收台灣,也為台灣帶來了各項創新的西方印刷技術。
1898年,日日新報在萬華創立。日本人將西方人鑄造活字的方法,改成適合漢字的活字印刷及凸版印刷,發行日文版及漢文版的日日新報。聚珍堂的活字印刷機屬於小眾及手工操作的印刷機,相較而言,日日新報的設備包括石印機及活字鑄造,屬於大型的印刷廠。日日新報是台灣開始大量印刷的開端。
萬華是台灣印刷業的大本營
許多人都知道萬華是成衣的集散地,事實上,除了成衣之外,萬華還是印刷產業的大本營。
二次大戰結束後,日本人撤離台灣,許多曾在日日新報工作的台籍印刷工人,多數自行在萬華附近開設印刷廠,萬華因此成為印刷業聚落。吳祖銘說,他曾經訪問過很多萬華印刷工廠,其淵源多為父祖輩曾在日日新報工作。
1949年,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,上海商務印刷廠也隨之來台,帶來了中國大陸發展的印刷設備及技術,併同日本流傳下來的技術,台灣很快地融合了這些印刷技術。
吳祖銘表示,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,也是台灣印刷術精進的重要時期。當時美國曾送台灣一些機電設備,並開設課程教導台灣技術人員,因而在師大成立工業教育學系,設立機工廠、電工廠及圖文工廠。圖文工廠也是師大圖文傳播學系(Graphic Arts)的起源,圖文也就是過去一般所認知的印刷。
台灣因此成為亞洲地區印刷科技的大鎔爐,印刷技術也從過去的師徒相傳制發展為透過教育來傳播。
在印刷全盛時期,萬華地區曾經聚集了300多家的活字印刷廠,可以說是台灣活字印刷的大本營,過去還曾流傳過「若嫁印版工,沒吃聞也香」,說明印刷產業還曾是人人稱羨的鼎盛事業。
印刷沒落了嗎?
由於科技的進步,現代看書的人也愈來愈少,導致印刷品也愈印愈少,不由得令人想問印刷業該何去何從?
吳祖銘表示,印刷可以分為量與質的問題,過去由於時代的因素,例如教育或報禁解除等等因素,開啟了台灣印刷業的黃金年代,然隨著媒體形式的轉變,大量印刷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,但印刷的市場仍在。吳祖銘認為,現在必須思考的是,如何做些市場區隔,例如如何做些客製化、細緻化地發展些設計或文創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、印刷業的發展簡史
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。中國的印刷術,不是由某人獨力發明,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發明的;而是千百位先賢智慧的結晶,數千年經驗的累積,逐漸綜合演進發展的集體創作。
印刷業日新月異書籍也越來越美麗
中國的印刷術,導源極早;自新石器時代的印文陶、斑文布,商周的甲骨文、鐘鼎文、璽印封泥,秦代的石刻碑文、模印傳瓦,漢代的石經、到東晉的木板雕印符咒,皆為其先期的歷程。古代印璽,用於印布、印帛、印木、印陶、印泥,皆印刷術之先河。
印字之主要意義有二:一是印章,一是印刷。中國在周代,用印章已多,至秦漢,廣及民間。印章印於紙上,便與雕版印刷之作業過程相同。人類文化,乃先有圖畫,後有文字。印刷的發展,是先印圖畫,後印文字。圖畫印刷,其內容由簡而繁;文字印刷,其字數由少而多。進而文字與圖畫混合印刷,形成了我中國的印刷文化。
漢代印章制度普及於民間。佛教徒及道教徒仿印章之法,刻印佛像與符咒。漢和帝元興元年,宦官中常侍蔡倫,利用樹皮、麻頭、魚網、破布,發明造紙新方法,對印刷術之推廣,居功至偉。漢靈帝時,發明拓印之法。
設備的自動化。印刷生產能量大為提高
梁武帝曾在其父蕭順之墓前立表,石刻「太祖文皇帝之神道」八字,是與印章一樣的左反書刻法。唐初貞觀十年,印行「女則」十篇,是為雕版印書之始,可惜無實物可証。現存的最早雕版印刷書籍,是在韓國發現的「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」,據考證,約雕印於唐武則天長安四年至玄宗天寶十年間,比現存倫敦「大英博物館」由王玠刻印的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」要早一百多年。宋仁宗時,畢昇首創膠泥瓦活字版印刷法。
南宋紹興年間,政府用銅版印刷鈔票「會子」。在「會子」以前的鈔票「交子」、「錢引」、「關子」,也是印刷品。中國發明的印刷術經宋朝時蒙古人西征,元朝馬可孛羅東遊中國與明朝鄭和下西洋,先後傳入西方。
元朝王楨設計木刻活字,並創韻輪字盤檢字排版法印書。到了十五世紀初,朝鮮(今韓國)創用銅質活字,刊印「大學衍義」、「詳定禮文」及「十八史略」等書,是為最古之金屬活字版印刷品。西方印刷術的發展可追溯到十四世紀時,歐洲開始用雕板印刷,著名之板印古籍為「貧民聖經」及「聖克利斯多福圖」等。明英宗時,德國人顧登堡和荷蘭人柯斯特創合金活字版。
飛達連續彩色單張印刷機
後於清嘉慶年問傳入中國。一四六O年,意大利人菲尼格拉創雕刻凹版印刷法。後於清光緒年間傳入中國。十八世紀未,奧國人塞納菲雨德創石版印刷術,即現在的平版印刷術。後於清道光十一年傳入中國。
台灣地區的印刷業,往台灣光愎初期,僅有小型印刷廠一百八十家,而且絕大多數是活字凸版印刷;平版方面,最多也只能印刷套色的線條印件。由於民國四十二年的美援貸款更新印刷設備,又因民國五十七年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大量印製彩色教科書,使印刷業欣欣向榮,不僅新廠紛紛成立、產量大增、品質提高,而且由單色印刷進入了平版彩色印刷的時代。
目前印刷工廠巳超過七千八百家。其中台灣省佔百分之五十八點七八,台北市佔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八,高雄市佔百分之四點九四。民國六十二年前後,中小學教科書之印製,佔印刷業生產能量之百分之二十。目前教科書及習作,每年產量將近一億冊,印數較二十年前又大為增加,惟教科書之印製,僅佔印刷業生產能量之百分之四點五。直言之,由於設備的擴充和自動化,印刷生產能量大為提高。
印刷產品類別比率,約可分為二大類:(1)山政府機關印件,包括教科書往內,約佔百分之二十。(2)文化出版書刊,包括書籍、雜誌及兒童讀物,約佔百分之三十。(3)工商業印刷品,包括電路板、紡織品、建材、貼紙、玻璃、陶瓷及宣傳品、外銷包裝材料等,約估百分之五十。台灣區的印刷業,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廠為家族化組織,優點是全家同甘共苦,為巳定目標努力,極容易達成良好的業績,但缺乏整體性的經營管理制度,現在正進行調整,以期轉型升級。由於印刷技術日新月異,印刷相關的各項製造,遂逐漸分離為專業化的單獨作業。目前可分為:平版印刷、凸版印刷、凹版印刷、網版印刷、特殊印刷、照相分色(電子分色)、製版、裝訂、上光、製盒,及其他特殊加工行業,業別分類雖細,但各業間均唇齒相依,相輔相成。大型工廠,多採綜合性一貫作業生產。而網版印刷在配合工業生產需要之下,十年以來,成長甚烏快速,是為一枝新秀。